至於两国交战而被杀的贵族女性,就更多了。
所以朱襄不可能在这个时代做什么脱离实际的事。这样做,不仅他和他的家人都会被杀死,也对这个时代毫无益处。
因为战国时代的女性自身都还未觉醒。
朱襄此举,便只是给她们心中点燃留下一点火种,让她们意识到女子也有不凭借出身、夫家和儿子获得利益的可能。
这便是他身为两千年后的穿越者,对这个时代女性唯一的怜悯了。
荀子直直地看着朱襄,拒绝的话几度到了嘴边。
《荀子·君道》言,“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从听待,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此道也,偏立而乱。”
朱襄的要求,与荀子所思所想完全背道而驰,是他认为祸乱的根源。
但他明知道如此,却难以将拒绝的话说出口。
最终,荀子沉默着拂袖而去,没有给朱襄回答。
第117章 糖渍南瓜干
朱襄坐在椅子中,看着蜜烛烛影摇曳,灯花闪烁。
他什么都没有思考,脑袋似乎放空了。
直到蜜烛燃了一半,朱襄才揉了揉眼睛,有些无力地瘫靠在椅背上,将放空的思想收回来。
好歹是个教授,即便不是学历史的,朱襄也知道自己是在逆时代大势而行。
古代女性地位的降低,和封建制度的发展是正相关,其本质是小农经济本身的问题。
女子地位从周朝开始一路下走,春秋战国时出现明显下滑趋势,从儒家三代人对女性的思想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代女性地位的纵向发展。
孔子对女子是警惕,将女子隔绝在君子之外;孟子认为女子该顺从,开始注意到贞操观;荀子从性恶论出发,因为人本性“淫邪”,直接认定美貌的女子是红颜祸水,支持“女祸论”。
到了西汉董仲舒“夫为妻纲”,东汉班固“三纲六纪”,女子地位再次降低,到了南宋朱熹“三纲五常”时,女性地位达到了最低谷。
而明末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民间出现了许多贤人倡导男女平等。
明代心学大儒李贽的“夫厥初生人,惟是阴阳二气,男女二命,初无所谓一与理也”,清初思想家唐甄的“以言乎所生,男女一也”,都是男女平等的先声。
直到近现代,出现女性解放的思潮。
女性地位跟随封建制度的巩固而走低,伴随封建制度被打破而提高,是一条山谷曲线。
在这条山谷曲线中,可能因为战乱缺乏男丁需要女丁顶上,如吕后和武则天掌权时对女性的同理心,以及汉文帝、唐太宗等护民时将女性也当做百姓时,曲线有小幅度的波动。但曲线整体趋势如此,这是历史规律。
朱襄现在就正处於这条山谷曲线刚开始下行的时候。
他思索了许久,直到蜜烛又燃掉了一半,烛火变得微弱。
朱襄伸了个懒腰,慢吞吞站起来。